开栏语:“办案”是检察履职的主要方式。办案、办好案、办好每一个案件是每一位检察官的基本职责。昌小检推出“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”年度专栏,以案例为主线展现检察履职,并邀请检察官分享办案心得,谈一谈他们在践行“三个善于”,统筹实体公正、程序公正、社会公正过程中的所思所想。
日常生活中,邻里纠纷、琐事冲突时有发生,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有时却会引发难以调和的矛盾。武昌区检察院“轻枫检语”轻伤害办案团队,坚持以专业化办案理念、多元化调解手段以及人性化释法说理方式,成功促使多起偶发轻伤害案件当事人达成和解,实现“诉调同步”“案结事了”,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了检察力量。
故事(一)多元调解,半年邻里“破冰”之旅
2023年8月,胡某与金某这对曾经的邻里,因债务问题陷入了无休止争吵。随后,争吵升级为相互滋扰,最终演变为肢体冲突。当时,胡某一脚踹向金某,致其轻伤二级。案发后,双方矛盾激化,对立情绪严重,公安机关多次调解均无果而终。
该案移送到武昌区检察院时,“轻枫检语”团队的检察官意识到,这不只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,更是一场需要用心用情化解邻里“心结”的破冰行动。检察官迅速展开工作,分别走访当事人、证人,深入涉案单位、社区,全面了解两人债务纠纷的根源。在调查过程中,检察官发现,双方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,只是缺乏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一个公正的评判者。
于是,检察官邀请双方律师、业主委员会成员及中间人共同参与调解,搭建起一个理性沟通的平台。从最初的剑拔弩张到渐渐地冷静思考,从最初的互相指责到后来的理性表达诉求,五次艰难的“破冰”之旅中,检察官用法律条文为双方划清是非曲直,用情理劝解让双方放下成见。最终,胡某与金某在检察官和调解员的见证下,握手言和,达成刑事和解。武昌区检察院依法对胡某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,这场持续一年多的邻里冲突终于画上了的句号。
故事(二)释法说理,破碎的邻里关系重新修复
2024年5月,一场因孩童玩耍中发生推搡引发的口角,让代某妻子与朱某陷入了冲突。代某在接到妻子电话后赶到现场,一时冲动踢踹朱某,致其轻伤二级。案发后,朱某坚决拒绝调解,拒绝经济赔偿,要求严惩代某。
考虑到本案系邻里之间琐事引发,代某系初犯、偶犯,具有自首、认罪认罚、愿意赔偿等情节,“轻枫检语”团队在依法办理该案的过程中,也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释法说理工作。检察官联合社区民警、律师,多次上门与当事人沟通。在检察官的不懈努力下,代某深刻认识了自己行为的错误,表示自己没能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,朱某的态度逐渐缓和,双方达成了和解。最终,武昌区检察院依法对代某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,不仅让代某重新回归社会,也让邻里关系在法治的框架下重新修复。
故事(三)检律协作,与时间赛跑的调解接力
2024年11月,郑某因车费问题与出租车司机李某发生争执,随后升级为肢体冲突,导致李某轻伤二级、郑某轻微伤。
案件进入审查逮捕阶段时,矛盾却依然尖锐。“轻枫检语”团队检察官,第一时间与当事人沟通,明确双方诉求和意愿。在办理该案过程中,检察官实质化听取律师意见,并邀请律师也参与到矛盾纠纷化解之中。经过多次调解,双方最终握手言和。2025年1月,武昌区检察院依法不批准逮捕郑某。
故事(四)证据开示,以真相促和解
2025年1月,韩某父子与李某因路口避让问题发生口角,随后演变为肢体冲突,李某轻伤二级。案发后,李某因对案件处理有不满情绪,坚决不予谅解。
面对这样的局面,检察官决定用证据开示打破僵局。通过证据展示,清晰地还原了事件发生的经过,明确了双方在冲突中的过错责任。检察官及时向李某及其家属详细解释了法律依据,同时做好韩某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。经过两轮调解,双方达成刑事和解。2025年2月,武昌区检察院依法不批准逮捕韩某。
“小案”不小办,“轻枫检语”办案团队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,以超过90%的调解成功率,诠释着新时代检察工作的使命与担当。他们始终以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,将法律刚性与人情温度相结合,让每一个案件得到依法公正处理的同时,也将法治、文明的观念传播到冲突双方当事人的心里。
办案手记
刘磊 武昌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,“轻枫检语”团队负责人
轻伤害案件办理需要把释法说理、矛盾纠纷化解贯穿检察办案始终。对于这类案件,厘清事实、分清对错是基础,但矛盾纠纷长期累积像洋葱一样层层包裹在一起,需要我们耐心一层一层剥开,查明原委分清是非曲直,再因人而异、因案而异制定符合个案的调解方案,多元主体、多元地点、多元形式联调联处,方能“心结”“法结”一起结,取得较好的调解效果。